腫瘤患者,4分治療6分營養
餓死癌細胞真的有用嗎?有位患者半年前確診了癌癥,但感覺吃藥效果不大,后來聽別人說,癌細胞可以被餓死,就嘗試了一下,近一個星期幾乎沒怎么吃飯,只吃早上一頓,晚上喝點營養劑撐一下。復查時,癌細胞并沒有消失,而且身體狀態越來越差...
癌細胞真的怕“餓”嗎?
實際上,“餓死”癌細胞這一說法由來已久,但在傳播過程中卻引起了許多人的誤解。癌癥“饑餓療法”的概念指的是通過藥物或其他方法來阻斷腫瘤生長,并非是讓患者真的挨餓。這一概念旨在通過單克隆抗體中和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來抑制腫瘤內血管的持續生長,從而阻止血液與營養供給到腫瘤細胞。而普通意義上的“餓”,對腫瘤并無太大沖擊作用,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颊呒幢闶裁炊疾怀?,體內的腫瘤細胞依然會從其他身體組織中獲取營養。且如果腫瘤患者的蛋白質代謝、脂類代謝均異常,則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微量元素水平異常減低等問題,使得患者持續營養不良,且由于吸收功能下降,患者進一步厭食,體重下降,全身衰竭乃至最后死亡。
癌癥患者營養不良現象很常見
營養不良會使癌癥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除此之外,營養跟不上也是導致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晚期消化道癌患者為例,其惡液質發生率約為80%,其中又以食管癌、胃癌患者最易發生。而個體化、分階段的營養治療,對提高生存率,延長生存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大有裨益。腫瘤患者在經歷診斷、手術、放化療的頭6-12個月中,約有30%會發生營養不良;而在2年后發生復發的患者中,約有80%會發生營養不良。因此,要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首先要從源頭抓起,了解這些環節對患者的影響。
為什么癌癥患者容易營養不良?
癌癥患者營養不良,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作用。首先,放化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會令患者產生惡心、嘔吐、厭食等癥。放療后引起白細胞減少,免疫機能下降,引發口腔潰瘍、食道炎、胃炎,小腸黏膜萎縮、腸絨毛縮短,使患者營養攝取進一步減少。其次,癌細胞的增殖也是影響癌癥病人營養狀態的重要原因比如肝癌,由于患者體內癌細胞快速增殖,健康的肝組織受到破壞,造成肝功能損傷,令患者出現消化功能障礙;加之,許多病人飲食攝取不足,最終使其陷入營養不良狀態。幫助腫瘤患者抵抗營養不良,一般會對適宜的患者采取營養支持治療。目前,放化療患者的營養治療主要采用的是口服營養補充和管飼腸內營養,對于存在胃腸消化功能且具備口服條件的患者,首選口服營養補充,可以減少放化療中斷,減少體重丟失,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飲食方面,癌癥患者該如何保證攝取營養?
腫瘤病人的營養是腫瘤治療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有些病人聽說某些食物可以抗癌就大量攝入,結果造成營養失衡,身體更加虛弱。
豐富營養,不是亂吃。有些病人聽說維生素A、維生素C及化合物有預防腫瘤的作用,就大劑量服用這類營養劑。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到目前為止,醫學專家認為,利用維生素及其化合物預防腫瘤,這只在動物實驗中得以實現,并未在人的身上得到驗證,而且其作用主要是用于預防而不是治療。
也有人認為,腫瘤病人需要補充大量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確實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確切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探明,而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人們了解得更少。
實際上,腫瘤病人的營養是一門有嚴密的科學基礎、嚴格的操作規程的學科。建議腫瘤病人定期(如每3個月)到醫院接受營養專家的飲食咨詢、營養指導、營養篩查及營養評估。
比如,腫瘤患者在康復期,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都應該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動物蛋白質含量。各種形式的乳制品是維生素A、D和鈣的主要來源,蔬菜水果是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
而手術患者應以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為主,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魚肉、雞肉、雞蛋、牛奶、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放化療期間患者,可以針對因治療出現不良反應選擇合適的食物,主要以清淡、富含營養易消化為主,少渣忌油膩,忌食狗肉、羊肉、蔥姜辣等熱性辛辣刺激之品。完全素食不利于腫瘤治療,葷素搭配才是最佳選擇。
總而言之,“餓死”腫瘤并非不可能,但“餓死”腫瘤需要一個正確的打開方式。不吃不喝、過度節食不可取,但如果適當控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是沒有害處的,特別是乳腺癌、腸癌患者,需盡量控制體重,不要過度肥胖。另一方面,營養不會促進腫瘤生長,反而延長患者生命。良好營養才是腫瘤治療、身體康復的前提與保障。
素材來自網絡,如侵刪
- 貴州省國民營養計劃實施情況... 2021-11-26
- 近日,貴州省發布了關于印發《2021年度全省衛生健康有關重點工作督查(考核)方案》的通知,本次方案重點工作為督查醫院臨床營養科建設情...【詳細】